1936年10月,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,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,将台堡是最后会师地和结束地。
在新的长征路上,让我们通过三个“新故事”,看看曾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如何变成“塞上江南”的。
被村民们亲切叫作“朱馆长”的朱维章
听,父子俩跳动的心
“朱馆长,好!”“朱馆长,干啥去?”
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团结四组南台村,所有村民碰到朱维章,都亲切地喊他“朱馆长”。
朱维章明明是一名普通的国税局退休职工,为被叫作馆长?
鬓角染白的朱维章笑着揭晓答案:“我一直坚守着父亲留下来的‘红军纪念馆’。”
1935年,朱维章的父亲和爷爷在西吉将台堡遇到了途经这里的红军,红军战士给了这对父子粮食和两块银圆。“有了这些物资,我的爷爷和父亲才得以存活下来。”朱维章说,新中国成立后,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。1997年,父亲朱文祥省吃俭用,在自家老院子里搭起了一座纪念馆。
朱维章展示收到的军号
近30年来,朱文祥和朱维章陆续收集了包括军号、望远镜等100多件物品,其中,馆内陈列的湖南韶山捐赠的毛泽东铜像,更是西吉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由于馆内陈列的都是与红军有关的物品,因此,百姓把这里叫作“红军纪念馆”。
如今,72岁的朱维章不仅是这座红军纪念馆的守护者,还是一名长征精神宣讲员。在西吉县将台堡红军寨红色研学体验基地,朱维章作为宣讲员,讲述着理想信念、紧密团结、艰苦奋斗的故事。
“我爷爷和我父亲给我说了多少故事,我就给年轻人讲多少故事。”朱维章表示,他要把纪念馆守着,要把长征精神传下去。
看,一根粉条“生根发芽”
“咱的粉条卖到了吉尔吉斯斯坦。”这则消息传遍了整个王河村。
王河村村民正在制作“红军粉”
1935年,红25军长征途经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时,手把手教会了当地村民用马铃薯制作粉条的技术。这种粉条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红军粉。
通过不断传承、改良红军教授的粉条制作技术,发展成如今的粉面、粉皮、粉条“三粉”产业,“红军粉”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
近年来,王河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的形式,结合本村实际情况,改良马铃薯淀粉产品制作技术,成功发展成“三粉”加工专业村。
王河村生产加工的“红军粉”
王河村党支部书记闵世付表示,依靠“集体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等联农带农模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该村已培育了13家“红军粉”生产企业,带动就业398人。目前,该村生产的粉条广销新疆、广东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,另有一家企业将“红军粉”卖到了国外。据介绍,该村13家企业年产值破亿元。
2020年,村民马亮来到伟华三粉产业有限公司上班,年收入约5万元,当年收入便覆盖了家庭的日常支出。作为掌握“三粉”加工核心技术的第四代手艺人,摆世忠从事粉条加工已有17年,凭借制作和销售红军粉,他的家庭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。
瞧,高原上长出绿色“瑰宝”
在这片红色土地上,和红军粉一样蒸蒸日上的还有冷凉蔬菜产业。
火集村蔬菜种植基地
2010年以前,西吉县火集村内没有像样的产业,村民们仅依靠零星种菜自给自足。
“全村4000多亩土地,只有10亩地被用作种菜。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冷凉蔬菜产业。”彼时,在外经商的火彦红决定改变村民们的观念。在总结了几次失败的经验后,在火彦红等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,火集村以党建为引领,开始发展蔬菜基地。
该蔬菜基地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,以全村老百姓为社员,进行蔬菜种植。同时,依托宁夏固原种植冷凉蔬菜传统,建成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,创新“村集体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经营机制,采取分户种植管理、统一标准销售的管理模式,推行“统一规划、统一技术、统一种植、统一施肥、统一销路”的“五统一”管理方法,组织村民将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、连片规模种植。
火集村蔬菜种植基地
2020年以前,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。到了2024年,该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.2万元。
新时代,新景象。2020年底,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夏,正式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。2023年,宁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5亿元,同比增长6.6%,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五。
人均GDP首次突破7万元,达到了7.3万元。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.7%、8.5%和4.7%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.2%,达到502亿元,而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长6.8%。
截至2024年的前11个月,宁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4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.6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08.30亿元,同比增长5.3%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统筹/王璐瑶
策划/刘丹 覃淋
执行/周雅萌
海报/杨绍辉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
乔素华 师越 王雷